近年来,桐城市统筹“减存量”“控增量”“扩容量”,推动生态环境系统扩容增效,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减存量,还欠账。聚焦长期发展积累的环境问题,积极开展污染减排工作。对新渡等地469家涉气“散乱污”企业分类实施关停取缔、整合搬迁、整改提升等措施,减少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指导经开区等地26家企业申报大气治理资金3700万元实施废气治理设施提标改造、65家企业淘汰燃煤锅炉85台、14家企业实施燃气锅炉降氮改造17台,减少氮氧化物排放。申报获批8000万元中央水生态修复专项资金,对范岗小龙河、孔城三八河、龙眠河城区段进行水环境治理,促进化学需氧量、总磷等污染因子减排。“十四五”以来,通过项目减排和污染治理,共减排化学需氧量、氨氮、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累计达333、12.67、180、470吨,生态环境系统存量污染因子得到有效削减。
控增量,增后劲。坚持严格监管与优化服务并举,有序推动绿色低碳发展。一方面强化监管严控排污,推行“环境影响区域评估+环境标准”改革,制定环境准入标准清单,严把项目审批关口,对于高污染、高能耗、落后工艺的淘汰类项目坚决不予审批,避免项目盲目上马后不能发挥良好经济效益反而带来环境问题,坚决牢牢守住生态环境红线底线,为绿色低碳留足发展空间。另一方面强化服务精准治污,认真落实“四送一服”要求,注重帮扶引导,积极探索“绿岛”治污模式,打造产业示范集群,共建共享治污设施,提高治污效能,积极推广“环保管家”服务模式,引进专业“环保管家”机构,指导、服务和推广污染治理技术,为企业把脉问诊、对症下药,实现精准治污,真正服务企业规范管理、高质量发展。
扩容量,促发展。为有效消除生活垃圾、污水、固废等排入环境的影响,投入3.53亿元建成覆盖各镇政府驻地的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衔接1800万元乡村振兴资金完成52个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和各镇政府驻地污水处理设施提质增效改造,减少生活污水直排外环境。建立“村收集、镇清运、县处理”的3级生活垃圾收储体系,生活垃圾日产日清,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建成金涛重金属表面处理中心、聚成危废暂存点等工业基础项目,促进工业固废综合利用。实施林地、湿地等自然保护地综合治理和系统修复,划定生态红线面积287.19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32.12%,湿地保护率63.39%。通过补齐环境基础设施短板,有效提升环境扩容能力,为经济发展释放更多环境容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