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坚守乡村耕耘那片“海”——记合肥枣林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李长余
“前两天在参加乡村振兴的会议,马上要联系六安的批发商,来生态园拉火龙果。”7月14日,在合肥蜀山区小庙镇枣林生态园,忙碌的李长余对记者说。今年62岁的他,10年来,一心扑在发展特色产业上,创建了枣林生态园,打造集生产经营、休闲观光、校外劳动体验教育功能为一体的休闲农庄,助力乡村振兴。
怀揣着对农业的热爱和梦想,2013年,李长余和其他3名股东利用积累的6000万元资金,通过招商引资来到小庙镇枣林村创业,承包了当地村民的2800亩地。那时的小庙镇,还属于肥西县。肥西是传统苗木种植大县。当地政府农业等部门建议他种植观赏树木,对农业技术“一片空白的”李长余和其他股东通过到外地学习、调研,敏锐地意识到,种植经果林才是更好的出路。最终,在省林业局专家的建议指导下,李长余决定种植碧根果树。
碧根果,投资成本时间长,从种苗到结果要10年时间。面对这一难题,李长余和其他股东进行了认真研究,遂进行投资建设规划:2000亩田地种植碧根果,林下套种蜜桃500亩,300亩田建大棚种植草莓、火龙果等。创业伊始,农业“门外汉”的李长余及时和省农科院、安徽农业大学的专家老师建立了联络关系:不懂的,虚心请教;一个种植技术没有全部领会的,“三顾茅庐”登门拜访;邀请专家老师来基地手把手教果农种植、田管……
就这样,2000亩的碧根果树苗开始慢慢长成,犹如一片绿海。2014年,基地瓜果飘香,产出150万斤优质水果。由于合肥市场销路好,纯收入达400余万元,不仅租金、工人工资按时发放,还有了盈余。
初尝甜头的他,在做好2000余亩碧根果树管理的基础上,将其余精力用在了蔬果种植上:桑葚、水果南瓜等,经营日渐起色。几年来,他培育的草莓获得了中国文化旅游节一等奖,公司荣获了“安徽省林业产业龙头企业”和“合肥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称号。
经营的路上有成功也有失败。2017年冬,合肥下起了一场大雪。公司种植几百亩的火龙果、枇杷等大棚被厚厚的积雪压垮,水果全部冻死,损失3000余万元。那时,不甘失败,没有气馁的李长余卖掉了家中的2套房子,带领其他3名股东四处借钱,期待东山再起。同时,在政府的帮扶下,拾起信心,次年把大棚加固建牢,重新种植,生产渐回正轨。
经过几年的打拼,公司经营渐渐红火起来。事业的成功让他富而有爱、富而有义。李长余又带领其他股东建立了残疾人辅助就业基地,让当地残疾人共享劳动成果和美好生活。2017年6月,枣林生态园建立了1300平方米的蜀乐家园,并很快投入了运营。“企业发展离不开当地的大力支持,因此,生态园吸收了当地包括残疾人在内的100余位村民就业。”李长余说。
随着在枣林村经营规模的成功,以及合肥都市圈乡村旅游的日益火热,李长余又把目光投向了小庙镇小岭南景区附近。在袁中社区,占地530亩的集水果南瓜、哈密瓜、西瓜等种植于一体的乡村游采摘基地建设现已完工80%。“也是小庙镇大力推荐才建立起来的,项目将带动当地村民就业。”李长余表示。
“今年挂果后,公司将与几家大企业挂钩,深加工碧根果油和炒货干果等;同时,公司整体以特色农业、生态农业和健康产业为发展方向。”谈及下一步发展目标,李长余踌躇满志地说。(方好)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