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六安市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着力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坚决保护好皖西革命老区的好山好水。
扎实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强化“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积极推进成果运用。持续推进“环企直通车”企业“面对面”互动和服务企业“十百千”行动。深入开展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双招双引”工作。持续开展市级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编制工作,完成市级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编制发布。组织开展全市火电、水泥、钢铁等重点行业碳排放绩效分级。积极参与低碳城市、适应气候型城市等试点建设,鼓励园区、企业等开展低碳创建。
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着力打好重污染天气消除、臭氧污染防治、柴油货车污染治理“三大”标志性战役,严格落实“五控”措施,强化PM2.5和臭氧协同控制。全面实施35蒸吨以上在用燃煤锅炉超低排放改造,有序推动水泥、焦化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加快火电、钢铁、玻璃、砖瓦等行业深度治理,推进家具、板材等涉气产业集群整治提升。持续开展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治理,推进年排放量1吨及以上企业“一厂一策”编制实施。2023年7月1日,全市实施轻型车和重型车国6b排放标准。强化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放管控,推动港口船舶绿色发展。持续开展施工、道路等扬尘管控专项行动。
扎实推进碧水保卫战。加强水质目标管理,推深做实“一断一策”,着力加强城东湖、城西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强化汛期污染强度管控。推动入河湖排口溯源整治,加强入河排污口管理,动态建立入河排污口清单。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推进乡镇级以上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规范化建设,深入开展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问题排查整治。持续深入推进城市黑臭水体治理,不断改善城市水环境质量。
稳步推进净土保卫战。加强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持续推进农用地土壤镉等重金属源头防治行动。开展典型行业企业及周边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持续推进地下水污染防治,开展重点区地下水现状调查评估。完成77个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41个乡镇政府驻地生活污水处理提质增效、45个行政村环境整治任务。聚焦农村黑臭水体突出环境问题,全面开展农村净水攻坚行动。持续开展农村生活污水集中处理设施问题排查整治。
全力抓好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动态建立2023年度“1+1+N”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任务清单,加快推进中央及省级层面交办问题整改。开展以“回头看”为重点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质量提升年”行动。拓展排查深度和广度,定期通报主动排查整改情况,推动问题早发现、早解决。组织对历次中央和省级督察转办的信访件办理情况开展“回头看”。常态化开展领导干部带案下访、开门接访,实行环境信访事项清单化、闭环式管理。拓展环境违法线索发现机制,积极引导和鼓励公众参与生态环境监督举报。
持续强化自然生态保护。按要求健全生态保护红线生态环境监督机制,探索建立监督工作流程。持续推进“绿盾”自然保护地强化监督行动和自然保护地生态环境问题整改。组织开展大别山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六安段(舒城、霍山、金寨)县域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积极组织申报第七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并做好预审工作。组织做好第六届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预审和推荐工作。开展六安市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规划编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