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黄山市黄山区坚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的战略位置,坚持问题导向,聚焦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对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要求,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多举措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工作。
健全工作机制,加强创建组织领导。成立了以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为指挥长的“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工作指挥部,对重大事项统一部署,科学决策,及时解决创建过程中的重要问题。出台《黄山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规划》和《黄山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工作实施方案》,明确生态文明建设路线图、任务书、时间表。指挥部办公室定期召开推进会,各乡镇、区直各部门紧紧围绕创建工作各司其职、协同推进、形成合力。
强化生态保护,狠抓环境综合整治。制定饮用水源地环境保护管理制度和水源地巡查制度。每月对城区饮用水源地水质进行监测,每季度对2个千吨万人饮用水源地水质进行监测,饮用水水源达标率为100%。常态督促各级河(湖)长履职,实行巡河月通报。全区14个乡镇均完成乡镇政府所在地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79个村居共建设170座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深化林长制,稳步推进全省林长制改革示范先行区建设,完成营造林14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79.95%。常态抓好工地扬尘、餐饮油烟、烟花爆竹禁限放等大气领域污染治理,空气质量优良率保持在97%以上,稳居全省前列。
建立产业集群,推动经济绿色发展。全力推进低碳高效发展,落实有关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要求,以新材料、茶叶精深加工为特色的产业集群初步形成。认定国家专业合作社(示范社)5家、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3家、省级商标品牌示范企业1家,太平猴魁品牌价值达37.83亿元,入选全国“茶业百强县”“茶旅融合特色县域”。加快农业绿色循环发展,建立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2家企业争创省级绿色农产品供应基地,23家企业申报绿色食品企业认证。建立玉米绿色防控示范基地1个,示范区面积100亩,核心区65亩;水稻绿色防控基地1个,示范区面积1500亩,核心区面积1050亩。
提高城市精细化管理,提升城市功能品质。提升交通绿色出行率,浦溪河休闲旅游区全线开放,绿地公园、休闲广场、慢行绿道沿河铺展,“10分钟亲水见绿生活圈”加速形成,荣膺“2019亚洲都市景观奖”,成为黄山区新的城市名片。
建立健全环境长效管护机制,持续优化人居环境。进一步优化垃圾收集转运设施设备,建有垃圾中转站4座,配备垃圾转运车9辆,14个乡镇、79个村(居)产生的生活垃圾全部运输至黄山市垃圾焚烧厂进行无害化焚烧处理,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城区公共机构生活垃圾分类实现全覆盖。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美丽乡村建成率达89%。
强化生态创建宣传,营造浓厚氛围。将生态创建宣传工作作为一项重要任务,依托广播电视、网站、手机等载体,利用“世界环境日”“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等节日,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进机关、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乡镇等系列宣传活动,积极宣传生态文明建设相关知识,不断提高公众参与度、满意度,形成人人参与的浓厚创建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