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亳州市强化“监测先行、监测灵敏、监测准确”,念好监测数据“真、准、全、快、新”五字真经,深入落实生态环境监测改革要求,全面提升生态环境监测对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的支撑。
主动作为,打造监测体制改革样板。一是在原市环境监测站垂改上划为省驻市监测中心后,2021年8月10日率先在全省建成市级生态环境监测站,新增全额拨款事业编制12人,并于2022年3月31日成功取得涵盖水和废水、环境空气和废气、噪声等3大类共20个项目的检验监测机构资质认定证书,有效解决了驻市监测中心上划后市级监测事权接不住、离退休人员归属难的问题。二是率先在全省厘清省、市、县三级监测事权,印发《亳州市生态环境监测事权清单》,建立科学高效的监测管理体系,健全部门协同合作机制,明晰部门职责边界,形成全市生态环境监测系统上下一条龙、业务一盘棋的高度协同运作模式,有效解决了省、市、县三级监测业务厘不清的问题。
科技支撑,推进监测能力现代化。一是投资约1860万元,建成机动车尾气固定遥感监测系统27套、黑烟抓拍系统18套;购置移动式遥感监测车4辆、便携式烟气检测分析仪20套,建立了“网络化、即时化、智能化”的机动车尾气污染监测体系,实现了城市外环主干道机动车尾气“全覆盖、全天候”监测。二是率先在全省建设市级PM2.5组分-光化学污染超级监测站1座,建成空气质量自动标准站94座、微型空气质量监测站140座、VOCs自动监测站1座;购置手持式PM2.5监测仪400台、物联网走航监测设备400余套。三是引入国家环科院等3个专家团队长期驻点开展大气污染形成机理分析研究并协助开展大气走航雷达监测和VOCs走航监测,切实提高了大气污染源解析能力和生态环境监测立体化、自动化、智能化水平,为打好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提供了更精准、更高效的支撑。
锻炼队伍,促进监测技术大提升。一是积极开展监测技术“大练兵”“大比武”活动。按照“全员赛马、末位淘汰”的原则,挑选精兵强将组建全省大比武参赛队伍,坚持日常练兵与岗位比武相结合、理论学习与实战实操相结合、技术提升和质量提高结合,淬炼岗位尖兵和监测能手,努力营造浓厚的“比、学、赶、帮、超”氛围。二是周密组织业务培训。按照“贯穿全年、全员参与”的原则,统筹日常培训和专项培训,制定年度培训计划表、印发专项培训方案,坚持“培训必有考核、考核必有通报”,确保培训有效果、技术有提升。三是认真准备实验室能力考核。2021年,亳州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参加国家环境监测总站4轮必考和1轮选考实验室能力考核,9项考核结果均为满意,荣获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实验室能力考核优秀单位荣誉称号。
健全机制,坚守数据质量生命线。一是建立健全防范和惩治环境监测数据弄虚作假的责任体系和工作机制。亳州市高度重视监测数据真实的极端重要性,结合对第三方检测机构常态化开展“双随机”检查和生态环境监测数据质量提升专项行动,把严防监测数据造假与日常工作同部署、同监督、同落实。2021年11月,市生态环境部门会同市纪委监委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预防监测数据弄虚作假专项督查,重点督查了驻市监测中心和环境空气自动监测国、省控站,未发现存在涉嫌数据造假行为。二是大力推行实验室6S现场管理制度。以开展实验室“大清理、大整顿”活动为抓手,将国际先进的6S(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安全)现场管理法引入实验室,清理了一大批废旧物品,归置了一大批闲置药品器皿,解决了一大批“沉疴旧疾”,实验环境更加整洁有序,操作步骤更加科学规范,安全防范意识更加牢靠坚固。
监测为民,创造监测发展好氛围。一是坚持“监测为民、监测利民、监测亲民”理念,以空气、饮用水水源、土壤、噪声等为重点,扎实开展关系民生的生态环境监测,年出具监测数据3万余个。二是建立统一的生态环境监测信息发布机制,实时公开空气、地表水自动监测数据,及时发布重污染天气预警,正确引导舆论,回应公众关切;定期向公众开放生态环境监测设施,线上线下联动发力,搭建“零距离”交流互动平台,引导公众感受监测、了解监测、信任监测,2021年以来环境监测设施公众开放活动已累计开展8次,参与70余人次,创造了有利于生态环境监测跨越式发展的良好氛围。三是与时俱进抓能力提升。亳州市将加快推进生态环境监测体系与监测能力现代化,奋力开创生态环境监测工作新局面,不断增强战斗力和凝聚力,铆力打造一支皖北站前排、全省有影响的环境监测铁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