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服务“温度”。坚持寓执法于服务之中,结合“我为群众办实事”,落实“环企直通车”行动,按照谁执法、谁普法的原则,生态环境执法部门加强宣传普法和执法帮扶,积极开展送法入企,结合不同企业需求,主动上门发放《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规汇编资料100余份;利用微信群向企业推送环保法律法规知识解读,在线开展环保法律法规集中培训,引导企业自觉尊法守法;当好企业24小时“环保知心管家”,积极帮助企业查找解决环境问题隐患,规范提升环境治理水平,及时发现并指导督促解决问题苗头,有效降低违法风险,引导企业合法经营、主动治污,实现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共赢。今年以来,共帮扶企业1000多家,发放各类普法材料2000余册,提出有效帮扶措施100多条,营造了良好的执法守法环境。
规范监管“力度”。实施“规范执法年活动”,推进“双随机一公开”执法检查,坚持“四不两直”方式,规范执法程序,转变执法方式,在减少对企业生产干扰前提下提高执法效力。严格“双随机、一公开”。将“双随机、一公开”作为日常监管的主要方式,动态更新检查人员和检查对象,优化抽查清单,开展内部联合抽查和跨部门联合抽查,做到“进一次门、办多项事”。今年以来,共办理双随机抽查任务37件,部门联合抽查9件。坚持“三不两直”。加强事前分析研判,精准锁定问题线索,采取不发通知、不打招呼、不听汇报、直奔基层、直插现场“四不两直”方式开展夜查,有效提升执法的针对性、有效性,立案查处2家罚款约87万元。推进典型案例指导,制定印发《淮北市生态环境保护典型执法案例指导制度(试行)》,今年以来,已推送典型案例5篇,通过以点带面扩大执法边际效应。
推进执法“精度”。坚持宽严相济、过罚相当的原则,切实做到对合法企业“无事不扰”,对违法企业“利剑高悬”。一是规范完善监督执法正面清单。制定印发《生态环境监督执法正面清单制度》,明确纳入条件及纳入程序,落实差异化监管措施,实行动态调整,坚持“无线索”不进行现场检查,充分发挥示范引领、正向激励作用,共63家企业纳入执法“正面清单”,开展非现场检查300多次。二是对轻微违法行为依法免于处罚。严格落免予处罚清单,对轻微违法行为包容审慎,对2起轻微违法违规行为依法作出了免予处罚的决定。三是对严重违法行为严肃处理。2021年1-11月,全市适用《环保法》及四个配套办法查处案件67件(查封44件、限停产16件、行政拘留5件、环境犯罪2件);实施行政处罚66件,罚款约1604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