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环保人物 > 环保人物
 
 
陈先志:以经济补偿调动群众生态保护的积极性
来源: 涡阳县国土局 发布时间:2019/3/23 21:52:20 发布人:

以经济补偿调动群众生态保护的积极性

——访全国人大代表、金寨县四季春茶叶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陈先志


2月22日,记者在安徽省金寨县桃岭乡高湾村见到了陈先志,他正与在菜园里劳作的村民陈先明交谈。“先志十几年如一日,带领我们绿化了荒山、净化了环境、美化了村庄、鼓起了钱袋子。”陈先明对记者说。

1961年出生的陈先志,早年饱受贫穷之苦,只身外出打工;2006年底带着挣回的几万元回到家乡,瞄准了悬剑山脚下的大片荒山和荒茶林。他于2007年9月成立金寨县四季春茶叶专业合作社,动员周边群众315人加入合作社,带领乡亲们走上了自力更生的脱贫致富路。到2018年底,陈先志共流转高寒山区农民山场9130亩,建成梯层茶园,形成了万亩生态有机茶叶种植基地,社员也发展到220户1000多人,合作社生产的沐芽品牌茶叶注册了商标,并获中国安徽十大创新品牌名茶,合作社被评为全省先进示范社、全国首家先进示范社。

“过去茶农一季采茶一季收入,生态有机茶园的建成,实现了四季采茶四季收入的高效农业,农民的收入直线攀升。” 桃岭乡党委书记李锋说,以前亩均收入最多200元,近年来光产量年增长率为35%以上,农民收入的年增长率为40%,2018年户均出售鲜叶收入达到五六万元,常年在基地打工的收入达到3万元左右,“真是美了乡村富了民。”2017年,陈先志还通过合作社招商引资,引进光农互补项目,与农民签订25年荒山和荒茶林租赁合同,建设占地4500多亩的光伏产业基地,第一年每亩发放租金3000元,以后每年每亩500元,种植的茶叶归农民所有。目前,项目已建成投产,常年有六七十人在基地务工。

过去山区农民大多分散居住在山里,生活垃圾随地扔放,人畜粪便自行处理不当,给当地生态环境造成一定影响,也使水源地和耕地不同程度地受到污染。2018年3月,陈先志借鉴易地扶贫搬迁的做法,出资200万元,倡议将四季春茶叶基地内50余户茶农零散、危旧的住房拆除,实施集中安置,很快得到金寨县有关部门的支持。“安置点规划占地约20亩,完成搬迁后,不仅能够改善基地环境,还能腾出土地70多亩。”金寨县土地改革办公室副主任郑汉涛介绍说,目前安置点正在建设中,主体工程已经完成。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陈先志说,“高湾村位于著名的梅山水库史河段上游,在合作社创建之初,‘生态优先’是我们一直坚守的原则。”今年全国两会,他结合多年来开发茶叶产业链的实践,经过认真思考调研,决定以建立长效生态补偿机制为题起草建议。

“我们在开发荒山、荒地中,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对生态环境的改善和保护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实现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陈先志说,“但是,由于先期投入成本高,见效慢,如果不从国家层面建立一个长效的生态补偿机制,将山场生态开发利用补偿纳入其中,类似我们这样的做法很难普及开来。”

据李锋介绍,过去山场都是一家一户的生产模式,水土流失严重,合作社建成梯层茶园后,梯面种植茶树,坡面栽植多种经济林,既有效控制了水土流失,又兼顾了高效经济,但要到第7年才能收回成本。同时,在茶叶种植上,过去农民大部分使用化肥和农药,既造成地力和茶叶产量、质量下降,又对环境带来一定的影响,陈先志就一直免费为农民提供有机肥和生物灭虫技术服务,虽然两年后由于地力的提高,比使用农药化肥的成本要下降一倍,但前两年的成本要高出五六倍。

陈先志认为,如果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对为保护和恢复生态环境及其功能而做出牺牲的单位和个人进行经济补偿,解决生态开发利用之初资金不足的问题,群众和企业保护生态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会大大提高。